林彪急電中央回師打長春,劉亞樓告知羅榮桓,羅帥忍怒手腳發抖
遼沈戰役,林彪顧慮重重,極不願意南下打錦州,一拖再拖。經過毛主席五個月敦促和說服工作,林彪終於同意東野大軍南下作戰。可是,就在東北野戰軍幾十萬人馬南下,10月1日攻克義縣,此前先後掃清了錦州之外的據點義縣、高橋等地,包圍錦州準備攻城之際,2日林彪聞悉國民黨新五軍和九十五師有從山海關和天津調至葫蘆島向錦州增援的可能為由,對集中兵力打錦州發生動搖,便以林、羅、劉三人名義,向中央軍委發急電回師打長春。
此事立即引起了遠隔千裏之外的毛主席的十分不滿和嚴厲批評,就連很少發電報的周恩來,也複電批評林彪“你們應靠自己的力量對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關北援之敵,而關鍵迅速攻克錦州,望努力爭取10天內外打下該城。”
毛主席給林彪打電報再次重申:“我們堅持認為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而認為你們應集中精力,力爭10天內外攻取錦州”,“隻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望你們深刻計算到這一點。”
在毛主席、周恩來、中央軍委一再嚴厲敦促下,林彪才放棄回師打長春計劃,開始對已完成包圍的錦州發起攻擊。
那麽,問題來了。當年林彪那封回師打長春的電報,是林彪經過羅榮桓、劉亞樓二人同意發出的,還是他瞞著羅、劉二人,自己擅自以三人名義發出的呢?
這些天來,我專門閱讀了《毛澤東軍事文集》,以及相關史料著作,終於弄清了這段曆史的真相。

羅榮桓帥夫人林月琴同誌在她寫的《羅榮桓同誌在東北解放戰爭年代》一文中透露了羅榮桓元帥當年在東北解戰爭期間的許多經曆,同時她也道出了曆史上毛主席《吊羅榮桓》詩中“戰錦方為大問題”的來龍去脈。

羅帥夫人林月琴在這篇文章中透露的毛主席在《吊羅榮桓》一詩中提到的“戰錦方為大問題”的來龍去脈。
林月琴的文章對此記敘如下。她說:
這件事發生在野司的火車由哈爾濱南下,10月2號到達彰武的時候。據當時在這趟列車上的尹健、李新楷、高繼堯、閻仲川等回憶(其中有些情節是他們聽劉亞樓說的),事情經過大致如下:
列車在彰武車站停車後,正準備開早飯,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劉亞樓立即命令所有人員分散隱蔽。為了防備敵人空襲,幾位領導人的駐地都安排相距比較遠。

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經過要圖。紅色箭頭為彰武,距離錦州、葫蘆島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這時,電台收到一份情況報告說,葫蘆島的敵人增加了四個師。這份電報立即送給林彪。本來在醞釀南下作戰時,林彪就遲遲下不了決心,曾因此受到毛主席的批評。林彪主要的顧慮是:一、缺糧缺油(汽車隻帶了從後方南下單程的汽油;二、後方運輸線太長;三、怕傅作義北上,錦州攻不下,大量汽車和坦克、重炮會因無汽油而撤不出來。他到彰武後,一聽說葫蘆島敵人增兵,已下定的決心又動搖了。於是,他命令暫停前進,不同任何人商量,便在二日二十時以林、羅、劉的名義給軍委發出加急電報,要求回師打長春。
十月三日清晨,劉亞樓到林彪處,得知林彪已向軍委發電報要回去打長春,立即向榮桓報告。榮桓顧不上洗臉和吃飯,立即拉上劉亞樓去找林彪。林彪見他們來了,便將昨晚向軍委發電報的事告訴榮桓,並說要等軍委回電後再定下一步行動。
據後來劉亞樓說,這時榮桓極力克製自己的怒氣,手腳都有點發抖了。他看完林彪發的那份電稿,立即表示這樣做不妥。他認為:幾十萬部隊已經南下到達遼西前線,錦州外圍敵人的據點已經肅清,而敵人變化並不大(隻不過增加四個師)。在此情況下,輕易改變中央早已定了的作戰方針是不適當的。攻錦決心不能改變。劉亞樓同意榮桓的意見。

經過再三勸說,林彪可能也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又吩咐秘書到機要處追回那份電報。秘書去機要處後回來報告:電報業已在清晨四時發出。劉亞樓問林彪和榮桓怎麽辦?林彪不作聲,榮桓表示:“再發一份電報,說明我們仍然決心攻錦。”
以往林彪發電報都他口授,秘書記下後經他看過後便簽發。這一次他卻一言不發。於是,榮桓便起草了電稿,經林彪修改後於上午九時發出。榮桓在電報稿原來開頭寫道:“前電作廢”。但這一句被林彪刪掉了。電報說:“ 我們擬仍攻錦州。隻要我們經過充分準備,然後發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之可能,至少能攻敵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頭攻長春,則太費時間,即令不攻長春,該敵亦必自動突圍,我能收複長春,並能殲敵一部。”
榮桓起草的這份電報,毛主席是在四日淩晨一點半看到的。在此之前,中央曾連續發來兩封電報批評回師打長春的錯誤想法。毛主席收到重新表示攻錦決心的電報後,又發來複電表示:“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 “在此以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
以上就是林彪在“戰錦”問題上表現猶豫的情況。也許有人要問,林彪為什麽可以不同榮桓和劉亞樓商量,並以他們的名義簽發電報呢?這要說到林彪的特點以及他和榮桓的關係了。

右為羅榮桓,中為林彪。
林月琴回憶說:榮桓和林彪從1928年四月底朱、毛井岡山會師起便相識了。經過長期共事,榮桓對林彪還是有所了解的。林彪一貫注重軍事指揮,對部隊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後勤工作等卻不怎麽過問。榮桓認為,他在軍事上是有所長的,對他是尊重的,為了讓他集中精力考慮戰略問題,經常把林彪不管的工作都攬過來,盡他一個政治委員的職責。林彪習慣於獨斷專行。在指揮上,他常常先發電報然後再告榮桓和其他同誌。榮桓為了團結,常予以諒解。對林彪正確的決定,總是事後承認。對純屬軍事指揮員權限內的事,他從不輕易幹預。但是,不打錦州再回去打長春,這已不是軍事指揮員權限內的一般問題,而是變更中央既定的戰略決策,榮桓不得不同林彪據理力爭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在起草給中央作戰情況綜合報告時,榮桓以他和林彪、劉亞樓三個人的名義,在報告上就打錦州問題做了自我批評。報告說,敵人增兵葫蘆島後“曾使我們攻擊錦州之決心一度發生顧慮”。林彪看後雖然不滿,但這是事實,而且這種自我批評對教育幹部是有意義的。最後,報告還是發出了。

羅榮桓、林月琴夫婦
以上是羅榮桓元帥夫人林月琴在《羅榮桓同誌在東北解放戰爭年代》一文中講敘的這段曆史。
那麽,當年曾經主政東北的領導成員之一的陳雲同誌,対林彪在東北解放戰爭時的作用是如何評價的呢?
陳雲同誌1988年8月在《遼沈決戰》著作的序言中,談到打響並且打勝了解放戰爭第一大戰役的意義和原因時,他談了六點。除了第一至第五點分別為;得益於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日本關東軍;全國各根據地為支援東北從山東等地調去主力;動用正規部隊進行剿匪;進行土地改革;建立了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

陳雲同誌的第六點是這樣說的:
“ 第六,也是最重要一點,是由於黨中央、毛主席為東北局製定了完全正確的工作方針,為遼沈戰役製定了完全正確的作戰方針。如果按林彪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南下,以後占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沈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的這麽大,這麽快。”
可見,陳雲同誌的話非常中肯。這也是毛主席在羅榮桓逝世後《吊羅榮桓》一詩中“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的由來。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兩年後,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在赴朝參戰的誌朝鮮軍事統帥的第一人選上,毛主席選擇了三野粟裕指揮四野部隊,而不是選擇帶兵四野的林彪赴朝指揮。不言自明。
參考文獻來源:
一、《毛澤東軍事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第五卷,第35—39頁
二、林月琴:《羅榮桓同誌在東北解放戰爭年代》,見《遼沈決戰》,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冊,第528—542頁)
三、陳雲:《對編寫《遼沈決戰》一書的意見》(代序),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冊,第1—6頁
四、《多梭鏡下的周恩來》,當代中國出版社2020年版,第53頁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