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贸易顺差544.7亿美元 进口低位徘徊推高顺差|外贸|进出口|贸易顺差
秦順全 - 簡介
秦順全,男,1963年出生。1987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及結構工程專業,研究生學曆,獲工學碩士學位,教授級高工,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大型橋梁設計、理論研究、科研和施工技術管理工作。主持了多座大橋的設計施工,提出斜拉橋安裝無應力狀態控製法新理論。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1996年榮獲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稱號,2000年榮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2002年獲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3年獲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秦順全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身兼大橋院董事長和大橋局總工,他對於大橋院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有著一套獨特的思路:大橋局的人才現在已經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是已經去世的梅�D春、汪菊潛這些國內鼎鼎有名的專家;第二代就是陳新、方秦漢、楊進等還在工作著的老專家;第三代就是現在40多歲的大橋局的中流砥柱。因為橋梁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並不是在大學學了4年,讀了博士,把橋的技術全學完了就會做橋了,對橋的把握,在實踐中的處理還是需要經驗的,如果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手把手的教,會比較好。大橋局最 有力的優勢就是有一批老的專家,這是大橋局寶貴的資源。在這裏,規劃啟動了內部研究生製度,老一輩專家都是在某一方麵有獨到的見解,建橋功力深厚,通過讓老專家帶學生,學生可以直接得到嫡傳。每個老專家帶著弟子,手把手的教,把技術上的絕招傳遞下來,這就形成了大橋局獨特的優勢。一個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建橋的技術就在老專家腦袋裏,隻有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出來。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人是最重要的。
秦順全 - 經曆
秦順全,長期致力於大型橋梁的設計、理論研究、工程結構分析和施工技術管理工作,解決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難題。他主持完成了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公開發表論文40餘篇。現兼任茅以升科教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鋼結構協會橋梁鋼結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鐵道學會理事、湖北省鐵道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寧波招寶山大橋
寧波招寶山大橋主梁發生斷裂。以設計與施工萬裏長江第一橋聞名的大橋局,臨危受命,承擔了加固設計、監控、施工的總承包任務。大家為當時年僅35歲的秦順全捏著一把汗,他卻樂觀地說,“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機遇,就有創新的靈感。”正是這種無畏的科學實踐精神,使得他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斷橋調整結構體係。2年後,招寶山橋修複工程順利完成。 武漢長江二橋設計施工期間,複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使得傳統的斜拉橋梁體安裝方法無用武之地。麵對技術難題,秦順全堅信,創新才會贏得成功。他把自己關在電腦機房裏,夜以繼日地分析計算方法,進行科學論證,最終提出了斜拉橋橋梁安裝無應力狀態控製的新方法,創建了以無應力索長計算法為基礎的施工控製軟件係統
蕪湖長江大橋
在參與建設中國公鐵兩用最大規模的蕪湖長江大橋時,秦順全依然詮釋著不斷創新的科學理念。為了滿足航運、航空和受力的要求,他采用了低塔、斜拉索加勁的連續鋼桁梁新橋型,大大縮短了工期,減少了成本,其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秦順全主持設計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解決了大跨度斜拉橋多項關鍵技術。2001年,他主持跨海大型橋梁工程箱梁整體架設成套技術研究,解決了跨海大橋施工一係列關鍵難題。“建高質量之橋,建結構合理之橋,建美觀之橋”,秦順全始終把他的這一建橋理念放在第一位。大橋局目前的施工項目有180餘個,秦順全介紹說,每座橋橋型不同,施工組織設計也不同,無論地質或是業主給橋梁施工帶來什麽樣的變化,他們總是能夠按照企業製定的一套標準,有效而快速地完成任務。
秦順全 - 事跡
一生愛橋
秦順全是個愛橋、為橋癡迷的人,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橋梁設計和施工組織工作。他首創了斜拉橋無應力狀態控製安裝計算的新理論,在斜拉橋施工控製理論上取得突破,研製的斜拉橋安裝計算及施工控製係統,應用於多座大橋獲得顯著技術經濟效果。他曾主持我國規模最大的公鐵兩用橋--蕪湖長江大橋的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這座橋采用了主跨312米的低塔斜拉橋結構,正橋大規模采用鋼桁梁和混凝土公路橋麵板結合的板桁組合體係。同時還首創了鋼梁主桁厚板焊接整體節點技術等,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一舉奪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魯班獎。
2001年,秦順全主持了跨海大型橋梁箱梁整體架設成套技術創新研究,目前其技術成果正在實施,這項技術首次提出海上中等跨度連續梁采用整孔預製架設等技術方案,解決了跨海大橋施工一係列關鍵技術難題。為了配合東海大橋和杭州灣大橋施工,秦順全主持研製了國內首條2500T運架梁浮吊,填補了國內空白。
設計應同施工相結合
針對全國橋梁發展動態,秦順全談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事必談橋的跨度,認為橋的跨度大就強,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用很傳統的技術做一個超紀錄的跨度,當然跨度的增加,是人類對江河湖泊跨越的一種追求,但這並不是技術的指標,有的用過的技術也可以作支撐。”
他希望設計能夠同施工很好的結合起來。他不主張技術設計人員關在家裏閉門造車,紙上談兵,這樣設計出的橋有些在施工技術上根本就無法支持,質量得不到保證。國外的橋梁是概念設計在先,在國外概念設計階段,就整體承包,承包商承接後,聘請設計單位,形成聯合體,可以改變所有設計方案,可以不用原來的方案,隻要滿足原來的功能和安全要求就行。
米約橋雖然跨度不大,但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大橋現在的方案是承包商提出來的,這樣有什麽好處呢?就是設計和施工的聯係比較緊密,設計的意圖在施工上可以比較好的實施,施工的技術人員可以對設計提出比較好的建議,結合之後橋的效果就比較好。這就是為什麽米約橋獲得了國際橋協的技術成就獎。他覺得可能再過幾年這種狀況一定會改變。從今年開始建築行業國外的承包商可以進駐中國,橋梁行業也能夠放開了,他相信中國最終會走這一步。
秦順全 - 榮譽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200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6年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秦順全 - 軼事
“我隻是領了個頭而已”
24歲,進入中鐵大橋局開始了自己的“造橋夢”;白沙洲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23年來,他組織設計建造的20座大橋傲然屹立,獲得的國家級獎項不勝枚舉。46歲,就成為中國工程院橋梁設計方麵的第七位院士。不過,談起這些,他很謙虛地把功勞全記在了團隊的力量上。“能評上院士,我自然感到很高興。從研究生畢業開始,已經做了23年的橋了。獲得這個榮譽,是對我過去23年來工作的肯定。”他說,“在大橋局,在我的身邊,有一個很好的技術團隊,獲得院士也是對這個團隊的肯定,我隻是領了個頭而已。我後麵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非常非常喜歡橋”
隻有說起“橋”,他的眼裏才閃爍出激動的光:“我非常非常喜歡橋,願意終生與它為伴。”
上大學時,秦順全學的是鐵道工程,但最後他卻選擇了橋梁工程作為碩士學位的主攻方向。“不知道為什麽,我就對這些橫跨江麵的龐然大物充滿了興趣。”剛參加工作時,他跟著設計人員一塊跑工地、畫圖紙;現在作為大橋局的總工程師,秦順全仍不時要去未完工的橋梁施工現場轉轉。“我既不聰明也不勤奮,就是憑著對橋梁的熱愛,一路走到了今天。”秦順全說。關於造橋,他也沒有什麽人們想象中的“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從來沒有感到過什麽重大的挫折,因為我愛橋,所有關於它的一切,都充滿了樂趣,這其中也包括了失敗。”
從長江到大海尋找“橋魂”
“如果非要說最喜歡的,那就是天興洲大橋。”說起天興洲,秦順全就像說起最讓自己驕傲的孩子。“它采用了我們自主創新的三索麵斜拉技術,在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成果。”在橋梁的分階段施工計算中,過去主要采用德國的“倒退分析法”,而他找到的“無應力狀態量”,可以使斜拉索安裝、吊機移動、混凝土澆灌等等工序全都同步施工,減少了一半的人工和時間成本。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斜拉橋造橋技術。
解決了長江上建橋的難題後,秦順全又把目光轉向大海。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了海上長橋非通航孔橋整孔預製整體運輸、整體架設技術。“以前建橋都是把材料拉到工地,然後再按部件拚裝,而現在,我們可以直接把部件在工廠裏拚裝好,再拉到施工現場。”秦順全說,這樣既節約了時間,也保證了工程質量。“中國是一個橋梁大國,絕不缺領先於國際的造橋技術,但要造橋技術全麵創新,還需要更大的努力。隻有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進橋梁建造技術的發展,我們才能找到‘橋魂’。”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