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日報》︱優化金融服務,做好“海”的文章
來源:郵儲銀行+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優化金融服務 做好“海”的文章》《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裏”》,報道了郵儲銀行有針對性地創新優化金融服務,為漁業發展引資金“活水”,助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


優化金融服務 做好“海”的文章
冬日暖陽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海參養殖戶忙得熱火朝天。
“冬季北方海域水溫較低,不少養殖海參來南方‘過冬’。我們購買海參苗後,重新分籠投放到網箱內養殖,等到4月前後收獲上市。”福建省溢鴻水產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林生說。
霞浦縣是我國“北參南養”重要產區。幾年前,薛林生看好海參產業發展前景,做起海參養殖、加工、倉儲生意。“海參價格波動較大,為了賣個好價錢,海參收獲後往往需要先進行低溫冷藏,待到價高時出售。加之海參養殖本就有一定周期,本錢投進去,卻不能及時回籠資金。想從銀行貸款,但缺少傳統的抵押物,資金周轉難題凸顯。”薛林生說。
在霞浦,有著類似煩惱的海參經營主體、養殖戶不少。為解決這一難題,在有關部門推動下,當地一些銀行創新推出海參倉單質押貸款。薛林生也嚐到了甜頭——他到郵儲銀行網點谘詢,並成功為公司與合作養殖戶申請到這一貸款。
“緩解了資金周轉壓力,大家能夠根據市場行情靈活出貨,收入更有保障,還帶動公司海參冷鏈倉儲規模越做越大。”薛林生說。
“海參倉單質押貸款是以客戶海參存貨為質押品,銀行按庫存海參市場價值一定比例提供短期融通資金的信貸模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霞浦縣支行副行長楊翠香說,這一服務模式中,銀行指定擁有大型冷庫的海參加工銷售企業開展合作,客戶將海參初加工品存放於冷庫內,銀行和企業共同對海參存貨進行監管,並開具倉單證書。海參養殖戶或相關經營主體持倉單證書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根據其經營規模,按不超過庫存海參價值的60%發放貸款。
海參倉單質押貸款解決了養殖戶融資擔保難題,有效滿足養殖戶、企業資金周轉需求,同時有利於穩定市場價格、保障農戶收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霞浦監管支局有關負責人說,截至2024年11月末,霞浦縣共有7家銀行開展海參倉單質押貸款業務,當年合計發放相關貸款金額16.45億元。此外,當地倉單質押貸款模式拓展到海帶、紫菜、大黃魚等水產,越來越多漁民有了融資“敲門磚”,在金融支持下實現擴產增收。
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裏”
清澈的海水中,灰黑色的海馬隻有食指大小,在水中一蹦一跳……這些都是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村民林文期人工養殖的海馬。
從事海上捕撈10多年,林文期幾年前看中了海馬養殖的行當,但由於前期投入較大,養殖場遲遲未能動工建設。一次,村裏的郵儲銀行服務谘詢台吸引了他的注意。一通電話打過去,客戶經理立馬上門調研,不到半個月,300萬元的信用貸款及時發放到位,極大緩解了養殖場建設的資金壓力。
如今,在當地銀行普惠金融貸款的支持下,林文期的海馬養殖逐步走上正軌,他也成為周邊聞名的養殖大戶。同時,海馬養殖也成為澳角村做好“海”文章的新亮點,吸引不少外來客商前來取經。
談起坐落於澳角村村委會裏麵的“特殊辦公室”,村黨委書記林華忠有不少話要說:“村民有資金困難,第一時間想到來村委會,來來往往間,村裏對於村民產業也有了基本了解。”這一平方米見方的小隔間,便是郵儲銀行管村客戶經理林鑫寅的專屬辦公位——駐村金融服務谘詢台,處理客戶谘詢,受理貸款申請,對借款人提出的貸款申請進行調查。這種直接上門服務的做法,讓村民能“一站式”享受申貸的金融服務。
延伸閱讀
海洋是自然資源的寶庫,是多元化食物供給的重要途徑。海洋經濟也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近年來,郵儲銀行福建省分行聚焦福建海洋水產“種、養、捕、加、增”等生產環節,因地製宜在產品創新、服務優化、風控模式等方麵進行探索,不斷拓展海洋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末,福建省分行已向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等海洋漁業產業發放貸款超450億元。
(來源:《人民日報》、福建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