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製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初入仕途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出生於北京城。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張英(其父)奉命為總裁官而回避不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廷玉的夫人姚氏離世,父親張英登上相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書房。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後,多次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張廷玉母親離世。九月,父親張英離世。服闋,仍原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四月,授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充經筵講官。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總裁官。
深受重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駕崩,雍正即位後張廷玉受命協同掌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辦理翰林 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禮部尚書,充任《世祖仁皇帝實錄》一書的副總裁官。
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複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鄉試主考官。雍正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九月,調任戶部尚書。十月,張廷玉任四朝國史總裁官。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蔣廷錫領其事。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自此以後,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
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
乾隆三年(1738年),罷總理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廷玉的長子內閣學士張若靄病故。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老病乞休,乾隆帝執意堅留。
晚年坎坷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同意張廷玉辭官,命待次年春天舟行回鄉,並製詩三章贈張廷玉。隨後張廷玉入謝時觸怒乾隆皇帝,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張廷玉官爵及罷配享,詔許削伯爵,以大學士原銜退休,仍配享。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歸,激怒了乾隆皇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裏第,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最終仍遵遺詔,命配享太廟。
張廷玉怎麽死的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同意張廷玉辭官,命待次年春天舟行回鄉,並製詩三章贈張廷玉。隨後張廷玉入謝時觸怒乾隆皇帝,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張廷玉官爵及罷配享,詔許削伯爵,以大學士原銜退休,仍配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歸,激怒了乾隆皇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裏第,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最終仍遵遺詔,命配享太廟。
曆史評價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製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折製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張廷玉的具體事績。張廷玉的辦事能力強,應是事實,清史說:“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禦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禦覽,每日不下十數次”。西北用兵時,“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傍晚回家,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雍正帝曾稱讚:“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汪由敦稱“雍正以來數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麽張氏的慎密周詳,略可想見也。”。雍正十一年(1733),張廷玉回鄉祭祖,雍正贈玉如意,祝他“往來事事如意。”又贈《古今圖書集成》2部,當時隻印64部。又著“所過地方派撥兵弁護送,並文武-迎接”。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隻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相關
張廷玉墓園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六尺巷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清乾隆朝軍機大臣 (第2位)

清雍正朝軍機大臣 (第2位)
人物關係:父親:

張英 (1637~1708) 清朝文華殿大學士 兒子:

張若澄

張若靄 (1713~1746)

張若�s (1728~1802)

張若�� (1703~1787) 兄弟:

張廷璐 (1675~1745)

侄子:

張若震 (?~1755)
相關影視:
電視劇《雍正王朝》 1999年 杜雨露 飾 張廷玉
同名人物:
張廷玉 遼寧省鞍山海城市 [當代]

張廷玉 (1902~1938) 抗日英烈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 [近現代]
同年(公元1672年)出生的名人:
黃叔琳 (1672~1756) 北京市豐台區

李文�� (1672~1735) 嶽麓書院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

彼得大帝 (1672~1725) 俄羅斯帝國之父 歐洲俄羅斯

愛新覺羅・胤�A (1672~1735) 康熙帝長子 北京市東城區

策棱 (1672~1750) 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更多公元167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55年)去世的名人:
愛新覺羅・胤�_ (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 北京市東城區

李方膺 (1696~1755) 揚州八怪 江蘇省揚州

全祖望 (1705~1755) 清代學者,文學家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

西林覺羅・鄂爾泰 (1680~1755) 遼寧省

唐恒貞 (1739~1755) 清代才女 山東省菏澤成武縣

孟德斯鳩 (1689~1755) 資產階級國家和法理論的奠基者 歐洲法國 + 更多公元1755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