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緣督以為經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緣督以為經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兩者都不是。
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並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裏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擴展資料: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隻能弄得疲困了。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
出自《莊子ⷥ 积ⷩ䊧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已而為知者。為知:自以為有知。
為知不能理解成學習知識,這與莊子上下文不連貫,莊子中從沒提過有某某人追求無限的知識的事情。
逍遙遊齊物論一直在討論小知、大知的問題。為知理解為“自以為有知”就可以前後呼應,互相印證。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
自以為是大知者的危害:
自己不懂卻以為自己懂得,掌握了錯誤的知識誤卻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知識,並用來指導生活,就會產生危害。
從前都是母乳喂養的,人健康長大了。
後來有了奶粉,奶粉喂養和母乳喂養效果一樣嗎?未研究之前這是個未知問題,但是人們並沒有想過,想當然的認為是一樣的,於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養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更健康。這就是以不知為知,以小知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遙遊)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由於人的知識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驗證知識的能力有限,立場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麵或錯誤的知識、錯誤推理過程、不同的立場,推導出和他人不同的結論(物論不齊,承齊物論)。
人常常有過高的自信心或者虛榮心,認為自己推理的結論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
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叫做智。
人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鬥,僅僅是為爭論誰更聰明而爭鬥,是為虛榮心而爭鬥。(知也者爭之器也。啟人間世)。
碰到每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都要去爭論一下誰更聰明,人的一生都會在爭鬥中度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聖人追求知識不追求虛榮。聖人會反思自己並且請教他人。
參考資料:
吾生也有涯百度百科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翻譯
原文: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譯文: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
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出自王先謙《莊子集解》之《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選自王先謙《莊子集解》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嚐,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麽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隻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麽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