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飛,遼寧省營口市人,生於1918年六月十六日,卒於1945年五月十八日,在“滿洲國”的威脅下,“國立中山中學”被迫南遷,至此與在北平的母親兄妹永遠失去聯係,逃亡至營口後,他把父母取得的吉祥名字“張乃昌”改為“張大非”。(後改為張大飛),基本內容大飛(1918至1945) 人物生平: 遼寧省營口市人,生於1918年六月十六日,卒於1945年五月十八日。 其父(張鳳岐)在滿洲國成立之初是沈陽縣警察局局長,因接濟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工作者,被日本人在廣場澆油漆燒死。 1931年,張大飛進入一家教會中學,受其影響,終身信仰基督教。 
1932年,“滿洲國”成立,日本推行皇民化教育,張大飛獨自進關,投靠其叔叔,失學一年。 在其極端困苦中,張大飛報考當時在報國寺的“國立中山中學”,考取初三,入學後食宿一切公費,從此有了安家之所。 1938年,張大飛考入杭州筧橋航校十二期,1942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參加抗日戰爭,“張大飛”這個名字也是參加空軍後改的。空軍官校十二期驅逐機科畢業,曾於美國陸軍第六高級軍官航校深造。曆任空軍第三大隊二十八中隊隊員、第四大隊二十二中隊飛行員、第十一大隊四十一中隊、第二十八中隊分隊長,升至中尉三級。 1945年五月十八日,駕機自陝西安康擊河南信陽的敵人,與敵零式機遭遇,為掩護友機不幸陣亡。 榮譽: 二等宣威獎章、三等複興榮譽勳章,追授上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