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紅樓夢葬花吟,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紅樓夢葬花吟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求紅樓夢裏葬花吟全詞 並求解釋
- 2、《曹雪芹ⷧ蓥䢂𗨑쨊𑥐》原文、注釋與賞析
- 3、《紅樓夢》中的《葬花吟》 全詩
- 4、林黛玉葬花吟的全文是什麽?
求紅樓夢裏葬花吟全詞 並求解釋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
花謝花飛花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釋義: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繡花的門簾。閨房中的少女,麵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麽惋惜。滿懷憂鬱惆悵,沒有地方寄托愁緒。
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園裏。園裏花兒飄了一地,我怎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隻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待到來年大地春回,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啊,還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麽無情!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隻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麽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
明媚的春光,豔麗的花朵,能夠支撐幾時。一朝被狂風吹去,再也無處尋覓。花開時節容易看到,一旦飄落難以找尋。站在階前愁思滿懷,愁壞了我這葬花的人。手裏緊握著花鋤,我默默地拋灑淚珠。淚珠兒灑滿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
杜鵑泣盡了血淚默默無語,愁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緊緊地關上重重閨門;青冷的燈光照射著四壁,人們剛剛進入夢境。輕寒的春雨敲打著窗欞,床上的被褥還是冷冷冰冰。人們奇怪是什麽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興春天突然來臨,又為它匆匆歸去感到抑鬱。春天悄然無語地降臨人間,又一聲不響地離去。昨晚不知院外什麽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那鳥兒的精靈?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裏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這錦繡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豔的屍骨。再堆起一堆潔淨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願你那高貴的身體,潔淨的生來,潔淨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汙穢,被拋棄在那肮髒的河溝。
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麽時候忽然命喪?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癡情。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5月28日—約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2月12日),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河北豐潤,後遷至遼寧沈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
賞析:
黛玉葬花起於第二十三回,賈寶玉在大觀園沁芳閘橋邊桃花下偷讀西廂,正讀至落紅成陣處,隻見一陣風吹過,桃花落得他滿身滿書都是,寶玉要抖將下來,又恐怕腳步踐踏了,故兜了花瓣抖向池內,讓他們隨水流出閘去。
正踟躕將地上的花如何處置時,肩鋤掛囊,手拿花帚的黛玉來了,將花掃了裝在囊裏,送到畸角上的花塚埋掉,接著上演了共讀西廂一幕。
其後一回賈政將寶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擔憂,晚飯後聞得寶玉回來,便往怡紅院去探視,正見寶釵寶玉一起進院去,故在別處停一會兒後再往怡紅院,不料晴雯將她誤作別人,閉門不開,恰在進退不定之時,又聽見寶釵寶玉二人的笑語之聲,黛玉哪受得了此氣,回去一夜不曾睡得安穩。
次日一早與寶玉見麵,寶玉便說:“好妹妹,你昨日可告了我不曾?叫我懸了一夜心。”恰與黛玉疑寶玉因為惱她打小報告故不肯開門相符,氣憤委屈之下便偷偷來至葬花處吟唱《葬花吟》。
曹雪芹對賈寶玉的評語是“情不情”,黛玉則是“情情”,意為寶玉將感情傾注於無情之物,即博愛萬物,而黛玉則是將感情傾注於用情的人。
《葬花吟》的第一節,寫暮春之景。花兒急急地凋謝了,經風一吹變成了漫天的花雨,褪盡了嬌豔的紅豔,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誰去憐惜她們呢?柔弱的蛛絲飄蕩在春日的台榭前,幾時被風吹散呢?還有那飄零的柳絮撲進繡簾,是在乞求閨中人的憐惜麽?
自古以來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詩詞中常用此手法。《紅樓夢》中的花與人也是對應的,牡丹對應寶釵,芙蓉對應黛玉,海棠對應湘雲,杏花對應探春,老梅對應李紈,並蒂花對應香菱,桃花對應襲人,另外晴雯號稱“芙蓉仙子”。
由此詩中的花當指大觀園的女兒們,花兒的凋謝也預示著她們的逝去。世人對待她們的消逝也如同對待花兒一樣,誰會來惜取將殘的紅顏呢?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女性的生命不過曇花一現,花開過後便要迅速飄落,任那些曾欣賞她們的人踐踏,芳魂豔魄都將不存,留下的隻是一縷塵香。
“有誰憐”隱含了一段答語,世人春風都不懂得憐惜落花,對她們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觀,置之不理,懂得憐惜落花的隻有黛玉了,自稱絳洞花主的寶玉也不懂,將殘紅付與無情的流水,豈知流出大觀園後便會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踐踏更為悲慘。
遊絲之軟,遊絲之弱,不禁讓人聯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於詩書之家,幼年喪母,父親死後益發無依無靠,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樣寄居賈府生命之軟弱,不正如簷下飄蕩遊絲麽,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斬斷。僅憑賈母的疼愛和寶玉的那份愛情維係著生命,怎經得日日夜夜的風吹雨打。
“落花”“遊絲”“落絮”,同樣的飄零,同樣的憂傷,同樣的命運,同樣的還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第二節轉而寫人。暮春是個憂傷的季節,彈指間紅顏衰老,百花凋零,無可奈何,惟有惋惜。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對寶玉的誤解,更是滿懷憂鬱惆悵。許多版本的“無處訴”作“無釋處”或“無著處”。
第三節又轉回寫景。柳葉和榆莢隻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卻不管桃花的飄零,李花的紛飛,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隻是閨中卻無昔日的葬花人。讀至這裏,不禁萌生對柳絮榆莢的厭惡之情,隻是天地不仁,世道無情,我們又何必去怪罪柳絲榆莢呢?在這個世道上,多數人都是隻顧自己能夠芳菲百年,哪管別人的死活。
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難尋。此節連用兩層對比,前兩句柳絲榆莢的芳菲與桃花李花的飄零對比,後兩句將人與桃李對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第四節轉寫燕子。前一節已言桃李不如柳絲榆莢,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極,因此將視角植物轉向梁間飛燕。燕巢飄香,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卻惱燕子無情,本節之妙正在於此。此節虛寫燕子,實寫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銜花築巢的結果,怎能不讓惜花的黛玉生恨。
情由景發,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節之問,重拾上文之悲。
第五節寫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霜無情地摧殘花枝,豔麗的芳華能有幾時呢?一旦飄落便化作香塵,再也無處尋覓。風似刀,雪如劍,最後著一“逼”字,尤顯殘酷無情。這樣的日子令人望而卻步,更何況一年三百六十日,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日日如此,歲歲不改。
此節明寫花,實寫人,黛玉寄居賈府,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為風刀霜劍無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時時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脫不了命運之劍,最終還是傷痕累累地逝去。
第六節寫葬花之人。黛玉獨自一人,手把花鋤,邊哭邊葬,讀來無限悲傷,最後一句“灑上花枝見血痕”更是斷腸之語。許多版本將“花枝”誤作“空枝”,所謂“花之顏色人之淚”(釋義:花之顏色乃淚染成),不必灑上“空枝”後見血痕。
這日本是餞花節,大觀園的其他女孩都在慶祝,而黛玉避開他人,獨自至花塚前默默灑淚,這本已悲,竟又血淚,令人心痛。想當年娥皇女英哭於九嶷,血淚灑於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後又於瀟湘之間投水自盡,號為湘夫人。黛玉瀟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淚,染紅花枝,想至黛玉死時,其院內亦盡是斑竹。
第七節轉而寫景。日已黃昏,杜鵑無語,青燈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溫之被,盡是黛玉想象之境,如此淒涼之境恐怕也隻在想象中才有。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國亡之後甚是悲痛,死後魂化為杜鵑鳥,悲鳴是滴出血來。
這裏黛玉自比杜鵑,緊應上節之血淚,亦歎自己命運之悲慘。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時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見情,傳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複,循環不絕。
第八節是黛玉的自問自答。短短四句,三問三答,十分精練,卻用口語寫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飾,平白如話,妙不可言。此節終於跳出了前麵愁惆悲慘的氛圍,微微帶些傷愁,更多的則是黛玉的活潑,讓人稍稍有點喘息之機。
第九節寫幻境。在憐春惱春之後,黛玉又回憶起了昨晚之事,所謂的悲歌隻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兒哪有靈魂,鳥兒哪有精靈,黛玉怎能聽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隻是自己的孤魂。花魂與鳥魂都難以挽留,自己的靈魂又怎能挽留呢?問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他們雖然無語,卻已給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無法挽留的亦是自己。
第十節寫心願。前兩句豪情萬丈,要生出雙翼,隨花飛出禁錮自己的大觀園,飛到那無愁的天盡頭。後兩句筆鋒頓轉,一落千丈,隻可惜那天盡頭哪有埋葬鮮花的墳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墳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終於想到了逃避,欲逃離苦海飛向無憂怎麽可能呢?隻能用雲天盡頭無香丘來蘊藉自己。
第十一節以死明誌。這一節是對“風刀霜劍”的控訴,是寧肯葬身黃土也不願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掙紮和抗拒。一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竟以死來保衛自己的真率純潔,免受玷辱,足以對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前一節以來,激情一路高漲,至此達到巔峰,格調十分悲壯。“質本潔來還潔去”(釋義:讓它冰清玉潔來也冰清玉潔的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釋義: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的芙蓉。
第十二節葬花葬奴。花兒飄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錦囊,掩以淨土,葬花人死時會有誰來收葬呢?人不如花,這就是宿命吧。“癡”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為癡,在汙淖前堅貞不屈,因為癡,以淚還恩,至死不悔。
第十三節花落人亡。此節是對上節的回答,未卜儂身何日喪?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他年葬儂知是誰?那時花已落人已亡,什麽都不知了,還問這個幹什麽呢?
《葬花吟》是《紅樓夢》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紅樓詩詞中的傑作。這種詩文結合的寫法在其他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亦不少見,但結合如此緊密而非堆砌之作卻是前無古人。如果沒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兒誄》,黛玉與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寫作背景:
1、愛情表露
與黛玉同看《西廂》,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崔鶯鶯,這 等於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愛情表露。
2、委屈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唯恐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
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麵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麵,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豔曲”來“欺負”自己。
黛玉畢竟是了解寶玉的,聽了寶玉這樣的表白,心裏畢竟是喜歡的。所以寶玉剛一發誓,黛玉就“破涕為笑”,也隨即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詞語,說寶玉“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黛玉同樣引《西廂記》,就等於接受了寶玉的愛情表白。通過共閱《西廂》,寶黛愛情前進了一步,“朦朧度”有所減少。
3、無奈
在《葬花辭》中,有這麽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閨中女兒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的對自己的愛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4、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寫黛玉聽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後,有這麽一段唱詞: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隻是一座愁城。看風過處,落紅成陣,牡丹謝,芍藥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淩。
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隻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入汙泥遭蹂躪,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墳葬落英。該段唱詞,很好的詮釋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對有類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憐同命”,對自己的見解缺乏共鳴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安慰。
思想價值:
這首詩並非一味哀傷淒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釋義: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隻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釋義: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麽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釋義: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裏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這錦繡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豔的屍骨。再堆起一堆潔淨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
願你那高貴的身體,潔淨的生來,潔淨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汙穢,被拋棄在那肮髒的河溝。
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汙、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葬花吟 (《紅樓夢》中詩)
《曹雪芹ⷧ蓥䢂𗨑쨊𑥐》原文、注釋與賞析
曹雪芹ⷧ蓥䢂𗨑쨊𑥐
曹雪芹(1724—1764),滿族。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家庭的衰敗使其飽嚐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裏,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專心致誌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八十回稿。現存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中的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
長篇小說《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紅樓夢》通過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靡、醜惡,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曆史命運。作者對詩詞、金石、書畫、醫學、建築、烹調、印染等各門學問都十分精通,所以對貴族家庭的飲食起居、園林建築、家具器皿、服飾擺設、車轎排場等的描寫都真實而細膩。《紅樓夢》問世以後,引起封建官僚和封建衛道者的猛烈攻擊,把它列為禁書,但仍在群眾中流傳,還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後來被稱之為“紅學”。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p㳵)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hu㡮)潔去,強於汙淖(n㠯)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n㳮g)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s䁮g)?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題解】林黛玉為憐桃花落瓣曾將其收拾起來葬於花塚。如今她又來至花塚前以落花自況,十分傷感地哭吟此詩,恰為寶玉所聞。
【注釋】1.榭:築在台上的房子。2.絮:柳絮、柳花。3.無釋處:沒有排遣的地方。4.把:拿。5.忍:豈忍。6.榆莢:榆樹的實。榆未生葉時先生莢,像是成串的錢,俗稱榆錢。7.芳菲:花草香茂。8.“灑上”句:與兩個傳說有關: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號“瀟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鵑”。9.奴:我,自稱。10.底:何、什麽。11.知是:哪裏知道是……還是……。12.香丘:香墳,指花塚。13.一抔:一捧,因《漢書》中曾用“取長陵一杯土”來表示開掘陵墓,後人就以“一杯之土”稱墳墓,這裏用以指花塚。14.汙淖:被汙穢的泥水所弄髒。
【賞讀提示】《葬花吟》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淒清的畫麵、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複雜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作者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與人的命運緊密聯係,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花的自然界和扼殺人的黑暗社會惡勢力。此篇明寫花,實寫人,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融匯於景與物的描繪之中,創造出內涵豐富、形象鮮明生動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首詞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曆來最為人所稱道,也是藝術上最為成功的詩篇之一,是林黛玉感歎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與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兒誄》,一詩一文,堪稱《紅樓夢》中詩文作品的巨製雙壁。此篇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歎表現得入木三分。
誦讀的基調是感傷的、愁怨的、淒清的、婉轉悱惻的,從頭至尾都應於低沉輕緩中行進,聲音、氣息一直處於弱控製狀態,隻在“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兩句上略加著色用情即可。
【斷句頓挫建議】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樓夢》中的《葬花吟》 全詩
【原文欣賞】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選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
林黛玉葬花吟的全文是什麽?
《葬花吟》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體詩。原文: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簾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柳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花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落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冷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奴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譯文: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
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繡花的門簾。
閨房中的少女,麵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麽惋惜。滿懷憂鬱惆悵,沒有地方寄托愁緒。
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園裏。園裏花兒飄了一地,我怎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
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隻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
待到來年大地春回,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啊,還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麽無情!
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隻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麽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
明媚的春光,豔麗的花朵,能夠支撐幾時。一朝被狂風吹去,再也無處尋覓。
花開時節容易看到,一旦飄落難以找尋。站在階前愁思滿懷,愁壞了我這葬花的人。
手裏緊握著花鋤,我默默地拋灑淚珠。淚珠兒灑滿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
杜鵑泣盡了血淚默默無語,愁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緊緊地關上重重閨門;
青冷的燈光照射著四壁,人們剛剛進入夢境。輕寒的春雨敲打著窗欞,床上的被褥還是冷冷冰冰。
人們奇怪是什麽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興春天突然來臨,又為它匆匆歸去感到抑鬱。春天悄然無語地降臨人間,又一聲不響地離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麽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那鳥兒的精靈?
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
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裏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這錦繡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豔的屍骨。再堆起一堆潔淨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
願你那高貴的身體,潔淨的生來,潔淨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汙穢,被拋棄在那肮髒的河溝。
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麽時候忽然命喪?
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癡情。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
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擴展資料:
《葬花吟》此詩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淒清的畫麵,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實摧殘下的心靈世界。
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焦慮體驗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歎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人物介紹:
林黛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轉世,榮府幺女賈敏與揚州巡鹽禦史林如海之獨生女,母親賈敏是賈代善和賈母四個女兒裏最小的女兒。 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姑表妹、戀人、知己,賈府通稱林姑娘。
她生得容貌清麗,兼有詩才,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極富靈氣的經典女性形象。從小聰明清秀,父母對她愛如珍寶。5歲上學,6、7歲母親早亡,10歲師從賈雨村啟蒙。
外祖母賈史氏疼愛幺女賈敏,愛屋及烏疼愛黛玉,10歲接到身邊撫養教育,寢食起居,一如嫡孫賈寶玉。與11歲的賈寶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賈母打點,自視地位在三春之上,實則隻是隔一代近親,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後一個送宮花而很不愉快。
11歲時又死了父親,從此常住賈府,養成了孤標傲世的性格。12歲時,賈元春省親後,林黛玉入住瀟湘館,在大觀園詩社裏別號瀟湘妃子,作詩直抒性靈。
林黛玉與賈寶玉青梅竹馬,脂硯齋說“二玉近中遠”“實遠之至”。絳珠還淚的神話賦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詩人氣質,同時又定下了悲劇基調。
林黛玉與薛寶釵在太虛幻境才女榜上並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爭,婚姻上的金木之爭,又因同屬正邪兩賦的稟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後於賈寶玉、薛寶釵大婚之夜淚盡而逝。
12歲林黛玉葬花:
元月元宵,元春省親,林黛玉偷偷替賈寶玉作了一首《杏簾在望》,元春評價這首比賈寶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觀園,林黛玉住了瀟湘館⠠。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賈寶玉要把落花葬在水裏,林黛玉則以為大觀園裏的水幹淨,但一旦流出去,外麵人家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
所以她在園內畸角上做了一個花塚,把落花掃了,裝在絹袋裏,拿土葬了,任其隨土自化,這樣才潔淨。
林黛玉與賈寶玉共讀《西廂記》,然後獨自回房路過梨香院牆外時又聆聽十二女伶演習《牡丹亭》,大受感動,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受這兩本愛情教科書的啟蒙,寶黛愛情開始萌芽。
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傷己,吟唱《葬花詞》⠠。恰好賈寶玉尋來,聽見“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林黛玉要躲,賈寶玉連忙趕上去,解釋誤會,這是寶黛第一次訴肺腑。
元春賜端午節禮,獨有薛寶釵和賈寶玉的一樣,觸動了賈寶玉;清虛觀張道士為賈寶玉提親,觸動了林黛玉。五月初二,寶黛大吵,賈寶玉砸玉,這是二人鬧得最大的一次 。
至初四日,二人和好 。初六,賈寶玉在史湘雲麵前表達對科舉仕途的不滿,認林黛玉為知己,無意間被林黛玉聽了去,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歎,遂有寶黛第二次訴肺腑⠠。晚間,賈寶玉托晴雯帶給林黛玉兩條舊手帕傳情,林黛玉作《題帕三絕》 。
以上就是紅樓夢葬花吟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